《庄子?达生》里记载着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:周宣王痴迷斗鸡,齐国有位名叫纪渻子的驯鸡高手,宣王命他尽快训练出一只常胜不败的斗鸡。
纪渻子从鸡群中挑出一只金爪彩羽的高冠鸡,悉心驯养。十天后,宣王按捺不住,派人询问:“鸡可堪一战了?”纪渻子答:“不可,它尚自恃勇猛,傲气未消。”
又过十日,宣王再问,得到的回复仍是:“不行,它听到声响、见到影子,仍会急不可耐地做出反应。”
再过十日,宣王索性召来纪渻子当面询问,对方依旧摇头:“还差得远,此鸡见了同类,仍会怒目圆睁、气势汹汹。”宣王不解:“怒视而盛气,不正是善斗的模样吗?”
纪渻子笑答:“陛下过往豢养的那些好斗之鸡,何曾有过常胜不败的?”
又一个十日过去,纪渻子主动求见:“差不多了。如今这只鸡听到其他鸡的鸣叫,已然无动于衷,精神凝寂如石,看上去如同木鸡一般。”
待到斗鸡场上,其他鸡见了它,竟无一只敢上前交锋,纷纷掉头逃窜。这只“木鸡”,反倒成了天下无敌的斗鸡。
庄子说,这便是“锋芒内藏,杀气不外露”。现实中的狠人,往往就处于这种“木鸡状态”——看似沉静如水,实则内力深厚,不逞一时之勇,却能在关键时刻稳操胜券。
一、静而后能安:沉稳是最锋利的武器
曾国藩带兵围剿太平天国时,前线战报屡屡传来失利的消息,他常常气得吐血,却总能在深夜点燃油灯,一遍遍研读《孙子兵法》,将“智、信、仁、勇、严”五个字反复揣摩,刻进骨子里。
有人问他,如此重压之下怎能扛得住?他答:“打仗不是拼嗓门,是拼谁先沉得住气。
”湘军与太平军对峙时,他从不主张急功冒进,反倒要求士兵“结硬寨,打呆仗”——每天行军不超过三十里,扎营后必挖壕沟、筑高墙,看似进展缓慢,却像一张越收越紧的网,最终将太平军耗得弹尽粮绝。
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“情绪着陆”:当人陷入焦虑、愤怒等激烈情绪时,最好的应对之法不是与之对抗,而是像飞机迫降一样,用具体动作让自己“落地”。
比如深呼吸时专注感受气息的进出,眺望远方时细数天边的云朵,或是起身散步时留意脚下的步伐。
这种平静不是硬憋出来的,而是练出来的,就像学游泳,越是拼命扑腾越容易下沉,放松身体反而能自然浮起。
每遇到棘手的事,都是一次情绪训练的契机。不妨深呼吸三次,问自己一句:“这事三年后再看,还重要吗?”多数时候,答案都是否定的。
那些让我们暴跳如雷的瞬间,放到时间的长河里,不过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。
二、狠劲藏于细:把大目标拆成日常的修行
我朋友小菁,在短视频刚兴起时,辞掉了国企的正式岗位,一头扎进保险自媒体领域。
最初她什么都不懂,不会布景,就直接站在台灯前拍摄;不会剪辑,就对着视频一帧一帧摸索;不会运营,就厚着脸皮向有结果的人请教,把对方的爆款内容拆解成表格,逐字分析逻辑。
如今她全网积累了十几万精准粉丝,每年的变现能力远超当年上班时的收入。她的秘诀,用她的话说就是“不贪多,只啃透眼前的一块骨头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