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三国演义》里的诸葛亮,在柴桑郡的朝堂之上,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舌战群儒,把张昭、虞翻等东吴谋士驳斥得哑口无言,最终成功说服孙权与刘备联手抗曹。
这场舌辩不仅是语言的胜利,更是沟通策略的经典范例——在剑拔弩张的氛围里,诸葛亮总能先抓住对方的痛点,再抛出自己的主张,一步步瓦解抵触情绪。
无论是向领导汇报工作时争取资源,商业谈判中达成双赢协议,还是家庭教育里引导孩子,甚至朋友间化解误会,会说话的人常常能占尽红利。
哪怕是追求心仪的人,会说话与不会说话的效果,往往有着云泥之别:前者能让对方心甘情愿地走近,后者却可能把人越推越远。而这其中的差距,往往就藏在开口的顺序里。
一、先说对方想听的:钓鱼要懂鱼的口味
戴尔?卡耐基在《人性的弱点》里揭示过一个沟通秘诀:“钓鱼时,你要考虑的是鱼喜欢什么鱼饵,而不是你自己爱吃什么。
”这句话道破了沟通的本质——所有有效的表达,都始于对对方需求的洞察。
某医疗器械公司的销冠李姐,就把这招用到了极致。
她拜访医院科室主任时,从不带厚厚的产品手册,开场白永远是贴着对方的日常:“王主任,最近流感高发,我看急诊楼排到了大门口,您这连轴转怕是熬不住吧?
”等主任倒完接诊压力大、人手不足的苦水,她才慢悠悠掏出雾化治疗设备的方案:“我们这款设备能把儿童雾化的时间从20分钟缩到8分钟,候诊区至少能少一半人。
”这种先共情再提案的方式,让她的成交率比同事高出3倍。
去年上半年,有家公司因市场萎缩,业绩较前年下滑近四成。9月空降的市场总监一上任,就打算砍掉员工的午休时间,把下午上班时间提前半小时。
消息传开,老员工们都捏着保温杯准备在会上“起义”。
没想到开会时,总监第一句话就说:“我知道大伙儿中午要么得回家给孩子做饭,要么想趴在桌上眯会儿,突然改点肯定不习惯。
”会议室里原本举着要抗议的手,瞬间僵在了半空中——当对方先接住你的情绪,抵触心理自然就弱了大半。
心理学上的“首因效应”告诉我们,沟通的前30秒往往决定了成败。就像做短视频的人,必须在开头3秒抛出观众最关心的钩子,才能留住滑动的手指。
人在听到责备或要求时,会本能地竖起防御的尖刺;但如果你先往对方手里塞个“暖手宝”,他自己就会卸下防备。
真正的沟通高手,总能把自己的需求包装成对方的需求,让听者觉得“你说的正是我想要的”。
二、再说对方能接受的:给台阶比硬推更有效
沟通的第二步,是在对方放下戒备后,递上一个“能下的台阶”。直接抛出结论,就像让一个人从高处跳下来;而铺垫之后再引导,更像是搭个缓坡让他自己走下来。
我表妹是某上市公司的HR,前年公司业绩下滑,不得不启动裁员计划。